思想录12期:巴菲特50年股东信精华---1970年代-宝慈资产 确定性收益.后社保时代 
思想录12期:巴菲特50年股东信精华---1970年代
作者:宝慈资产      日期:2016-12-26


      1、除非是特殊的情况(比如说负债比例特别高或是帐上持有重大资产未予重估),否则我们认为 “股东权益报酬率”应该是衡量管理当局表现比较合理的指针。(1977

      2、保险这行业虽然小错不断,但大致上还是可以获得不错的成果,就某些方面而言,这情况与纺织业刚好完全相反,管理阶层相当优秀,但却只能获得微薄的利润,各位的管理阶层所学到的一课,很不幸一再学到的就是,选择顺风而非逆风产业环境的重要性。(1977

       3、我们投资股票的选择方式与买进整家企业的模式很相近,我们想要的企业必须是(1)我们可以了解的行业(2)具有长期竞争力(3)由才德兼具的人士所经营(4)吸引人的价格,我们从来不试着去买进一些短期股价预期有所表现的股票,事实上,如果其企业的表现符合我们的预期,我们反而希望他们的股价不要太高,如此我们才有机会以更理想的价格买进更多的股权。(1977

       4、我们过去的经验显示,一家好公司部份所有权的价格,常常要比协议谈判买下整家要来得便宜许多,也因此想要拥有价廉物美的企业所有权,直接购并的方式往往不可得,还不如透过间接拥有股权的方式来达到目的,当价格合理,我们很愿意在某些特定的公司身上持有大量的股权,这样做不是为了要取得控制权,也不是为了将来再转卖出或是进行购并,而是期望企业本身能有好的表现,进而转化成企业长期的价值以及丰厚的股利收入,不论是少数股权或是多数股权皆是如此。(1977

       5、企业拥有优良的资产与优异的管理阶层,而这些管理技能同样也延伸至营运面及资金管理面,想要直接买下企业所要花费的成本可能是两倍于间接透过股票市场投资,更何况直接拥有权对我们并没有多大的好处,控制权虽然让我们拥有机会,但同样也带来责任去管理企业的营运及资源,我们根本就没有能力提供现有管理阶层关于这些方面额外任何的帮助,事实上,与其管还不如不管,更能得到好的结果,这样的观念或许很反常,但却是我们认为比较合适的。(1977

       6、我不认为包括我自己本身在内能够“成功”地预测股市的短期波动。(1978

       7、我们的政策是集中持股。当我们决定了后便买进“一大笔”,而非这也买一点那也买一点,但事后却漠不关心。(1978

       8、我们可以接受被投资公司保留盈余而不分配,但前提是公司必须将之用在“更有利”的用途上,否则便应分配给股东或是用来回购公司的股份。(1978

       9、依我们过去的经验显示,一家高成本结构公司的经营者,永远找得到增加公司开支的理由;而相对的,一家低成本结构公司的经营者,永远找得到节省公司开支的方法,即使后者的成本早已远低于前者。(1978)

       10、就短期而言,我们一直认为营业利润(不含投资收益)除以净资产所得的比率,是衡量一年度经营成果的最佳方式。长期而言,我们则认为净利润(包括已实现、未实现资本利得及非常损益)除以净资产(所有投资以公平市价计算)所得的比率,是衡量长期经营成果的最佳方式。其中额外的资本利得,短时间看起来或许相当特殊,但就长期而言,其对股东利益的影响与日常的营业利益并无太大差别。(1979

      11、我们判断一家公司经营的好坏,取决于其净资产收益率(排除不当的财务杠杆或会计做帐),而非每股收益的成长与否,因为即使把钱固定存在银行不动,也能达到象后者一样的目的。(1979

      12、在某些产业,比如说地方电视台,只要少数的有形资产就能赚取大量的盈余,而这行的资产售价也奇高,帐面一块钱的东西可以喊价到十块钱,这反应出其惊人获利能力的身价,虽然价格有点吓人,但那样的产业路子可能反而比较好走。(1979

13、所谓有“转机”的公司,最后很少有成功的案例,与其把时间和精力花在购买价廉的烂公司上,还不如以公道的价格投资一些物美的企业。(1979


欢迎关注我的其他媒体平台,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微信公众号:晨瑛长期投资

我的微博:陈瑛_长期投资

新浪博客:陈瑛_长期投资

评论:

提交

评论列表:

 

你还未登录!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