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凡响的中国钢铁市场分析与预测-宝慈资产 确定性收益.后社保时代 
不同凡响的中国钢铁市场分析与预测
作者:李思佳      日期:2018-07-19

钢铁行业属于传统行业,但已发生较大变化。从股价、钢价角度来看,股价能很好的反映钢价未来走势。从2018年3月底以来,钢价反弹,部分区域、品种创新高,且钢厂盈利在Q1同比增幅显著,但股票走势有一定背离。

一、目前行业发生的变化

价值回归:价值回归;钢铁企业盈利能力的显著好转;持续时间相对较长;基于产业链的变化导致某些成品材品种溢价相对较强。

兼并重组:过去企业兼并重组雷声大雨点小。目前兼并出现了跨区域充足、民营国有重组。由于目前行业盈利较好。部分企业因兼并重组带来定价变化。

行业环保升级发生变化。国家对环保的要求逐步增加高,企业增加投入,对钢铁的供需产生影响,更大的影响是供给端的季节错位。另外一点的价差(焦煤、焦炭等常规合理价差、期货现货价差)在某些时点、某些品种达到极致,螺纹期货一度贴水现货1200元/吨。

内外需均衡:直接出口减少,间接出口增加。

行业变革: 中国产能利用率大幅提升,在不到三年的时间实现了发达国家用10-15年实现的目标。预计我国钢铁去化的产能不会因为力度减弱而回升。原因在于国家政策严禁新增产能、产能置换、地条钢死灰复燃。目前我国钢铁很多品种产能利用率超80%,预计除非我国未来钢铁需求下滑,否则国内钢铁产能利用率将维持。


二、段中期基本面分析

今年三月下旬在市场恐慌情绪下,螺纹钢反弹开启,反弹表现较强;在5月上旬时,市场承受趋势反压线的压力回落蓄势;上周压力位已经突破。预计下半年钢价可能创年内新高,目前部分品种已创过去12个月新高。

市场盘整的原因主要在于供求格局。目前市场因产量、库存数据较高对未来行情较悲观。汪建华认为需考虑表外转表内因素。

表外转表内因素分析:

2017年粗钢产量同比增加4485万吨,而出口减少了3312万吨,据此推算表观消费量增长了10.4%,如果不考虑表外产能转表内的因素,不可能出现此现象。

国家公布2016年去产能6500万吨,2017年再去产能5000万吨,并且在8月底基本全面取缔“中频炉”产能1.5万吨,该批产能将转入国家统计局表内,据估计该批产能中粗钢产量约在7000-8000万吨,其中80%为螺纹、线材。大概只有13%左右的产能进入了国家统计局的报表内;

理论上表外年产量为6000-7000万吨螺纹钢产量,折算为2017-18年累计日均产量最高增长为17.9万吨。而2018年4月粗钢日均产量256万吨,同比增加13万吨,环比增加17万吨,在考虑表外转表内前提下不必对此产能增长过于恐慌。库存方面,表外转表内产量对应的库存增加量应当为290万吨左右。


短期供给释放弹性有限,需求既有弹性又有韧性:

1. 供给端:

唐山邯郸错峰生产超预期(政策面);

发改委:组织八个抽查组与5月22-6月15日赴21省抽查;

检修增加(生产企业添加废料增加,导致高炉受损,从而导致检修增加);

短流程的成本比较列示制约增产空间;

地条钢检查(日均影响量9万吨,实际可能更高)。

预计今年5月产量可能高于4月,但6月可能出现下降。

2. 需求端:

粗钢表观消费增加7.8%(可能包含表外转表内);

交易量:今年需求交易活跃性增加(包含投机需求):4月成交量创造历史新高;5月也达到日均19万吨,成交回落原因是目前市场预期价格将上涨,因此绝大多数成交需求均为刚性需求,投机需求较少;

库存:最近库存降速收窄,但产量增加,说明需求不差。

新开工需求增量:看房地产市场对钢价的影响首先重点关注新开工面积与施工面积,再关注销售面积。2018年前4月新开工需求增量为:房屋施工面积和新开工面积分别增长1.6%和7.3%);

基建方面:今年内待完成的项目资源较丰富;

机械:5月挖掘机同比增展50-60%;5月重卡同比增长17%;

利润上升、库存回落:

2018年4月,钢厂利润同比增速增21.9%,比历史均值20.7%略高;去年钢材库存已出现下降,目前终端均处于去库存进程中。产成品库存增速为5.5%,比历史均值11.6%低。钢厂库存同比下降幅度超过2位数;预计2018年全年大概率库存继续小幅下降。

一旦经济形势好转,终端补库需求上升,可能增加需求。

三、对2018年下半年的预期

国家稳中求进基调不会改变,不会因为流动性产生经济问题;油价上涨导致通胀以温和方式呈现。钢价与cpi呈现较好的相关关系。以上因素预计2018下半年将创年内新高。预判今年钢企3季度盈利超过去年3季度。中长期方面,城市化将导致钢铁有阶段性、结构性的增长机会(新型城市化的进程将增强中国工业发展的新动力; 中国当前工业化进程与美、日粗钢产量见顶时期相当,从人均粗钢产量、人均表观消费量等指标看,中国当前与美日粗钢产量见顶时期还有发展空间)。

不利因素:流动性半年度大考;传统消费季节性回落。



评论:

提交

评论列表:

 

你还未登录!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