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会25期|大衰退1929-1933-宝慈资产 确定性收益.后社保时代 
读书会25期|大衰退1929-1933
作者:宝慈资产      日期:2017-03-06

 

导读:读好书,引领你的思维新陈代谢。作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经济学著作之一《美国货币史》的一章,《大衰退1929-1933》深刻剖析了20世纪最惨烈的一次经济衰退,并对美联储当时失败的经济政策进行了深入分析。市场竞争并不会导致经济的动荡,货币政策并非无能为力。事实上,货币政策是一把有利的双刃剑——用对了,可以维持经济的健康发展;反之,则会危害经济安全。1979年10月,美联储在保罗.沃尔克的带领下采取了反通胀货币政策,沃尔克的胜利印证了货币主义理论的正确性,说明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而不是成本推动的产物。另外,沃尔克的经验,不但使货币理论进一步成形,而且也为此后货币政策的制度构建了框架。 

 

      在经历了这些是是非非之后,我们发现,除非摸清事情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否则,我们不可能从中学到任何东西;这也让我们看清了哪些人是最鲁莽而危险的理论家,他们声称要让事实和数据说话,但实际上却在幕后操纵着(或者是无意识的)事实和数据的选择和组合,并暗示某一系列时间存在的因果关系。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的这段话,正是经济学研究中最大的陷阱。

      作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经济学著作之一《美国货币史》的一章,《大衰退1929-1933》深刻剖析了20世纪最惨烈的一次经济衰退,并对美联储当时失败的经济政策进行了深入分析。美联储完全可以阻止经济萧条的恶化,然而,它并未担负起管理货币体系,缓解银行业恐慌的职责,导致了大衰退的爆发。

      弗里德曼和施瓦茨研究战略的核心,就是力求找到这么一些历史片段,期间的货币存量变化或者货币政策变化很大程度上与当时的工业产出和物价无关,这样我们就可以将货币变化归为“外因”,并认为经济对这些变化所产生的反应,揭示了真正的前因后果——尤其是某种传导模式一再出现之后。

      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经济学家们至少有三次改变了对宏观经济学(也就是将经济视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的科学)的认识。

      第一次是1936年,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带来了革命性变化。该书将20世纪30年代的大衰退理解为市场竞争体系的失败,以及货币政策无用论的明证。凯恩斯主张由政府通过财政政策进行总需求的管理,他的观点在后来的几十年里对经济学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美国货币史》则引领了一次反潮流的思考,重新回顾和评论了1929-1933年的大衰退。由于美联储在一系列的银行业恐慌中没有充当好“最后贷款人”的角色,因为导致了大规模的货币供应紧缩,进而引发了国内总需求、国民收入和就业的萎缩。

      市场竞争并不会导致经济的动荡,货币政策并非无能为力。事实上,货币政策是一把有利的双刃剑——用对了,可以维持经济的健康发展;反之,则会危害经济安全。

      货币主义学派与凯恩斯学派的争论轰轰烈烈的持续了很长时间,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逐渐平息。1979年10月,美联储在保罗.沃尔克的带领下采取了反通胀货币政策,这一事件引发了局面的改变。美联储在不控制工资和物价、不采取紧缩型财政政策的情况下,成功控制了通货膨胀。沃尔克的胜利印证了货币主义理论的正确性,说明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而不是成本推动的产物。另外,沃尔克的经验,不但使货币理论进一步成形,而且也为此后货币政策的制度构建了框架。
 

  

 

宝慈研究院作为宝慈资产核心研究机构,坚持历史理性分析框架,把握市场动向,结合当下热点,分析文章具有严谨逻辑和数据支撑。这些内容会在公司网站晨瑛长期投资”微信公众号、“陈瑛_长期投资”新浪微博同步更新。另外可以在喜马拉雅听蜻蜓FM订阅收听晨瑛长期投资的音频内容。

晨瑛长期投资 微信公众号

 

评论:

提交

评论列表:

 

你还未登录!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