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会8期:失去的二十年-宝慈资产 确定性收益.后社保时代 
读书会8期:失去的二十年
作者:陈瑛      日期:2016-12-26

这个国家什么都有。要什么东西就有什么东西,唯独没有希望。

                                                                                                     ——村上龙

  “失去的三十年”

       用村上龙的这句话来开始关于日本系列是再恰当不过的了。

      《失去二十年》的作者池田信夫生于1953年,东京大学经济学部毕业后进入NHK担任记者,因揭露政府滥用财政费用在业内享有盛名,他在2009年写成此书,探讨日本陷入连续二十年经济停滞状态的原因,距离成书有过去7年了,日本的经济仍在停滞中,恐怕要到“失去的三十年”。

      经济停滞是大部分经济发达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都会遇到的阶段,大多出现在一个国家经济转型时期,科技和社会结构的调整是大多数转型国家摆脱停滞的两大法宝,1980年代美国、欧洲和日本相继进入经济转型时期,从投资驱动向消费驱动转型,美国依托互联网科技革命,欧洲在德国火车头的带领下,依托高端装备技术革命完成转型,重新获得经济动力。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远在东方的日本,却仍在停滞的泥潭中苦苦挣扎。

池田信夫在书中对日本的终身雇佣制进行了激烈的批判,认为正是这个日本人曾经引以为傲的终身雇佣制阻碍了日本的经济转型,失去了再次增长的动力。

潜在增长率的缺失

      让我们从日本最重要的产业——汽车业的困境来看,日本经济停滞的现状。90年代就好像是齿轮这样的传动装置出了问题,但引擎还是好的,只要齿轮修好经济就可以复原。但是2008年金融危机后,日本经济唯一的引擎出了问题,马力不足,就算引擎修好了,也很难再回到之前的经济水平。

      比如所,日本的汽车产业,国内1100万辆,海外1100万辆,合计2200万辆生产能力。日本国内需求最多600万辆。那么,国内市场之外如果找不到可以卖出1600万辆的海外市场,日本引以为傲的汽车产业的产能将没有用武之地。本来,美国市场有1700万辆的需求,但是这几年肯定会降到1000万辆左右。这种世界性供需缺口问题,不是日本政府能解决的。就算政府增加财政支出,也无法令潜在产出量恢复原有水平,无法避免缩小均衡的发生。

       潜在增长率反映的是长期经济走向,由资本、劳动的投入量与生产率决定。所以政府或者中央银行要控制潜在增长率是很难的。对日本经济的长期发展起决定作用的还是潜在增长率,宏观经济政策作用毕竟是有限的。

       分析增长率变化的原因时,从长期和短期两方面分开看,再施以必要对策,这是最近宏观经济学的新方法。因为这不是一味的在经济萧条期“扩大需求”就可以解决的问题。就像一个成绩是2小时30分的运动员,不可能通过喝补品跑出2小时的成绩。

      Tip:不难看出,全球性的需求不足是作为出口驱动型经济体的日本陷入停滞的根本原因,特别是在2008年次贷危机后,美国依靠负债进行消费的老路已经走不通了,新的消费经济体还不能取代美国,虽然很多人认为中国将成为另一个消费需求的世界性大国,趋势也确实是这样的,但是从人均GDP的角度看,中国在消费需求上取代美国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低到咋舌的劳动生产率

      潜在增长率可以细分为三个因素:资本投入、劳动投入和生产力。其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力。生产力从广义上讲指的是创新。创新从原因上大致分为两个方面:资本效率和劳动生产率。日本现在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劳动生产率低下。2007年日本的劳动生产率在经合组织中排名20位,在7国财团中排名最末。

      日本一向以勤勉著称,生产率却比以懒散闻名的意大利还低,这简直令人难以置信。但是将生产率细分到每个部门时就不难解开这个疑团了。生产率不仅与技术创新相关,还要看生产要素(资本、劳动等)的再分配能否灵活适应环境变化。

      日本制造业的生产率变化不大,服务业生产率的增长率在80年代为3.5%,到2000年降为0.9%,服务业在GDP中占比达到70%,正是这个数值将平均生产率拉低了。

      分析这个原因有必要回到20世纪80年代。70年代,日本经济从石油危机的打击中很快恢复并发展起来,到80年代,日本制造业称霸全世界。这是美国却陷入通货膨胀和失业的泥潭,超大型企业也面临运营危机,那是正是所谓的美国经济衰退期。

      但是以1990年为分界点,日美双方经济局势发生了急剧转换。随着泡沫经济的破灭,日本企业走向萎靡不振,美国经济重获生机。我们认为IT革命是美国经济发展的原动力,是电脑、网络带来了美国经济的复活。但这其实是本末倒置,所谓信息革命,其实是美国经济结构转换的结果。

       1982年AT&T分拆可以看成是80年代信息革命的起点。自此竞争被引入通信业,网络和手机带来了美国经济的复苏。80年代还是计算机业的转折期,1981IBMPC发行打开了个人电脑的时代大门,后来IBM渐渐没落,形成以微软和英特尔为中心的新的行业规则。

      而在这个时候,日本却固守在“第五代电脑”这种重厚长大型的技术。在计算机领域,NECPC-9800和其他地方规格展开激烈竞争。日本电信电话公社后来民营化,但是NTT垄断地位过于强大,通信设备都是“NTT系列”,属于地方规格,不便与世界市场联系。这种“加拉帕戈斯”锁国的结果就是在日本有很多“IT大承包商”没被市场淘汰,产业结构仍是制造业主导型。

      大家都说80年代是日本的黄金时代。现在看来,日本企业的成功不过是20世纪传统产业结构创造的最后辉煌。另一方面,在美国,旧式的大企业推出舞台,新兴的IT企业登场,经济结构进入调整期。所谓的“IT革命”其实就是经济结构调整之后的结果。日本只模仿了结果而没有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持久的创新体制没能在日本生根。

      Tip:看到这里,不得不说中国现在遇到的困境与日本的困境何其相似,生产率的持续下降带来经济增速下降的风险,在《去产能会如何影响就业和通胀》一文中我们对中国的经济数据进行了分析,得出了同样的结论,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在“财新专栏”中翻出来看看。但是,我倒是认为中国不会重走日本的“失去二十年”的老路,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并不存在实质上的对于垄断的保护和自由的劳动力市场,虽然很多朋友可能会反驳这个观点,中石油不就是垄断下的产物吗?看看今年上半年原油进口量和炼化数据,就可以知道,只要放开一个口子,民营企业自会钻出来,挤占一块市场,最终将过去的庞然大物打败。再看看腾讯和阿里巴巴这些民营的移动互联网公司纷纷跻身世界前十大互联网企业,就说明了中国并不实质存在阻碍持久创新的体制。

欢迎关注我的其他媒体平台,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微信公众号:晨瑛长期投资

我的微博:陈瑛_长期投资

新浪博客:陈瑛_长期投资

评论:

提交

评论列表:

 

你还未登录!

登录注册